<video id="xbnb3"><thead id="xbnb3"><i id="xbnb3"></i></thead></video>

              <ol id="xbnb3"></ol><nobr id="xbnb3"></nobr>

              中共四川省委機關刊主辦 / 互聯網新聞信息稿源單位
              舊站入口

              今日四川

              /

              黨建視點

              /
              欧洲熟妇色XXXXX视频

                    <video id="xbnb3"><thead id="xbnb3"><i id="xbnb3"></i></thead></video>

                          <ol id="xbnb3"></ol><nobr id="xbnb3"></nobr>

                          中共四川省委機關刊主辦

                          關 注

                          用科技為應急事業插上遠航的翅膀

                          2022年08月05日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社

                          文 / 本刊記者 劉艷梅

                          人物名片
                          王立娟,女,39歲,現任四川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黨委委員,3D技術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所長。2022年7月榮獲“四川省直機關青年五四獎章”。

                          她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潛心研究,攻堅克難,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她也是一名平凡的應急戰士,聞令而動,勇于逆行,甘做“人民的守夜人”。

                          12年來,無論在艱險萬分的前線,還是在默默堅守的后方,四川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省安科院”)黨委委員,3D技術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所長王立娟都用實際行動詮釋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演繹著一位科技工作者對應急事業的熱愛。

                          將“創新”融入應急管理事業

                          2010年,從成都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王立娟來到省安科院工作。親身經歷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她,對自己所學的應用地球物理專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對如何將科學技術更好運用到礦山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工作,從而提升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水平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四川是金屬和非金屬資源大省,礦山和尾礦庫的生產安全也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2012年,王立娟組建團隊進行關鍵技術攻關,他們鉆過涵洞、爬過險坡,不斷研究、反復試驗,探索的足跡遍布全省多座尾礦庫、排土場。

                          經過不懈努力,王立娟帶領團隊運用高分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三維激光掃描及北斗位移監測技術, 創新研究出礦山“空天地”一體化風險感知預警體系, 實現對尾礦庫的智能化監管。

                          “還好發現得早,不然后果不堪設想?!碧崞稹翱仗斓亍币惑w化技術的應用,王立娟對7年前的一次尾礦庫隱患排查記憶猶新,“當時,我們運用這個技術對攀鋼集團礦業公司萬年溝尾礦庫開展‘體檢式’隱患排查。通過現場數據采集、三維點云處理、關鍵參數提取,以及堆排模擬等環節,分析發現萬年溝尾礦庫在后期堆積至1550米標高時,將會產生局部與排洪系統隔離的封閉區域。若遇特大暴雨,上游來水不能及時排走,蓄積在封閉區內,就會影響整個尾礦庫的安全,存在發生潰壩的風險?!睘榱颂崆跋[患,王立娟團隊及時提出開挖溝渠,使封閉區域排水系統相連的建議,實現了多快好省的安全管控效果。

                          得益于“空天地”一體化技術的轉化應用,王立娟帶領團隊先后為全省300多座礦山進行了安全體檢,建立起立體化、可視化和數字化的“安全三維健康檔案”。應急管理機構改革以來,此技術還被推廣應用到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洪澇災害應急救援和全省的綜合應急演練中,有效完善了應急保障技術體系。

                          為在新領域有更深入的研究,王立娟于2013年考入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工程專業攻讀博士研究生。近年來,她將“創新”融入應急管理事業,用實際行動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發表專著1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參與的“礦山立體可視化及數字化安全防控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科技是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堅實基礎,它為應急事業插上遠航的翅膀?!闭劶翱萍紝惫芾硎聵I的意義,王立娟如是說。

                          2022年6月,王立娟在蘆山縣太平鎮震中附近指導技術人員開展工作。

                          用“擔當”詮釋應急人本色

                          2019年8月,省應急廳在省安科院加掛四川省地震與地質災害應急技術保障中心牌子,為全省地震、地質災害、洪澇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提供全面技術支撐保障。

                          作為保障中心主持工作的負責人,王立娟常常奮戰在應急技術支撐保障的第一線,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王立娟是一位經常因緊急任務缺席學?;顒拥摹按竺θ恕?。

                          今年6月1日,王立娟與孩子們約定好一起慶祝兒童節,但這一次她又失約了。當天下午5點, 辦公室天花板和桌子突然猛烈晃動?!暗卣鹆?!”王立娟下意識地沖大家喊道,“馬上進入應急狀態! 今日值班員即刻到位!”“值班員李力生就位,值班員唐堯就位,值班員鄭瑯就位……”大家一邊迅速行動,一邊大聲報告著。

                          “雅安蘆山發生 6.1級地震”的消息隨即傳來。災情就是命令,按照應急預案,王立娟團隊負責重大災害應急救援研判分析,為救援指揮提供輔助決策。

                          大家聞令而動、各司其職。外業出動人員迅速清點設備,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儀、雷達檢測儀、大型繪圖儀,一件件裝備快速有序裝車;內業人員飛速敲擊鍵盤,10分鐘后,涵蓋震區基本情況,礦山、?;?、水庫等重大危險源信息,隊伍、裝備和物資等救援信息的“地震災害快速評估簡報”出爐,并經審核后快速送往抗震救災指揮部。

                          15分鐘后,隨著設備裝車完畢,王立娟帶領外業人員奔赴蘆山震中?!皠e看現在如此井然有序,這都靠我們多年的實戰摸索而來呢!”王立娟介紹,為了克服災害發生初期的慢、斷、亂等情況,她和團隊成員制定出流程化和模塊化響應方案,建立了應急資源基礎數據庫,有效提高了災害救援“黑窗期”響應效率。

                          路上,孩子們打來電話,“媽媽,剛才地震了,你是不是又要去救災了 ?”“是的寶貝,很抱歉今天不能陪你們了?!薄皼]關系的媽媽,我會照顧好妹妹的,你把我準備給妹妹買玩具的52元捐給災區的小朋友吧!”孩子的話語讓王立娟倍感欣慰,來不及過多叮囑,她匆匆掛斷電話,投入到進入災區的作業路線和各項準備工作中。

                          經過兩天兩夜幾乎沒合眼的奮戰,抗震救災工作逐漸平穩有序。王立娟和災區群眾一起過了一個特殊的端午節,并用孩子的52元零花錢,買了玩具送給災區小朋友。

                          長寧“6·17”地震災害應急救援、甘洛“8·14”成昆鐵路高位山體崩塌、汶川“8·20”特大暴雨泥石流災害……這些年,王立娟參與了20余次搶險救援及事故調查等技術支撐保障工作,每一次救援都竭盡所能。

                          “用科技手段保障災區群眾和救援人員的安全是我的使命?!蓖趿⒕暾f,“我將苦練內功和本領,急群眾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難,為應急管理事業貢獻最大力量!”(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責編 / 馮雅可)

                          編輯:鄭照耀

                          黨建視點
                          關注我們

                          掃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猜你想看

                          ?1958-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社 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投稿須知
                          主辦單位:中國共產黨四川省委員會《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紅星路二段70號
                          ICP備案號:蜀ICP備14009601號-3  ? 1958- 中國共產黨四川省委員會《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社. 版權所有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川)字第02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51120190021   川公網安備 510105020100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