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xbnb3"><thead id="xbnb3"><i id="xbnb3"></i></thead></video>

              <ol id="xbnb3"></ol><nobr id="xbnb3"></nobr>

              中共四川省委機關刊主辦 / 互聯網新聞信息稿源單位
              舊站入口

              今日四川

              /

              黨建視點

              /
              欧洲熟妇色XXXXX视频

                    <video id="xbnb3"><thead id="xbnb3"><i id="xbnb3"></i></thead></video>

                          <ol id="xbnb3"></ol><nobr id="xbnb3"></nobr>

                          中共四川省委機關刊主辦

                          關 注

                          扎根群眾心間的“農民教授”

                          2022年09月06日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雜志

                          人物名片
                          馬均,男,59歲,水稻栽培專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022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焙蜻x人。

                          親切隨和,儒雅中帶著幾分農民的質樸,這是記者見到水稻栽培專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的第一印象。即便是暑假,馬均依舊忙碌:去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水稻豐收現場實測稻谷質量、產量數據;到郫都區參加“全省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與技術研討會”,并作發言報告;前往四川省教育廳錄制《開學第一課》……

                          從事教學和水稻栽培科研工作35年來,馬均一直奔走在課堂、稻田、實驗室之間。采訪中,他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自己和那片水稻田的故事。

                          馬均(右一)指導學生做實驗。
                          馬均(中)把科研育人工作帶到田間地頭。

                          “澆樹澆根,育人育心”

                          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有一棟20世紀90年代的老樓,這棟不起眼的建筑記錄著水稻研究所的歷史,也是馬均平時的辦公地點。盡管學校有新的辦公室,但他卻更喜歡在老樓里辦公,“這里雖然稍微偏一點,但很安靜,新的辦公室要留給年輕人用?!?月25日,在辦公室里,馬均講起他與水稻結緣的故事。

                          1980年,馬均考入四川農業大學。在讀本科期間,馬均就對水稻栽培產生了興趣,“我覺得栽培和其他學科交叉較多、靈活性強?!?984年,馬均考研時便選擇了水稻栽 培專業,師從水稻栽培專家孫曉輝教授?!爱敃r農學兩個班共60個人,只考上了3個研究生?!?987年,馬均研究生畢業留校,從此踏上了教書育人、水稻栽培研究之路。

                          在讀博士時,馬均成為作物遺傳育種專家周開達院士的弟子,但他依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作物栽培學上?!澳菚r候育種是更熱門的方向,但周院士和孫教授告訴我,我們不能光搞育種,還要搞栽培。一方面,水稻研究所不能缺栽培;另一方面,要挖掘高產優良品種的潛力,還必須要靠栽培。當時,周院士還聯系揚州大學水稻栽培的老師對我進行聯合培養?!瘪R均回憶說,“周院士和孫教授對我幫助很大,他們務實、嚴謹的工作態度讓我受用一生?!?/div>

                          “澆樹澆根,育人育心,教學首先要教學生做人?!痹隈R均看來,導師一定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除了做他們學業的導師,還要做他們人生的導師?!白鰧W問,首先要有好的人品和德行;搞研究,要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边@是馬均經常對學生講的一句話,也是他對學生的基本要求。

                          “馬教授做事仔細且較真,無論做什么,一定要把它做完做好?!蓖踬R正是馬均帶的博士研究生,他對馬均嚴謹的治學態度深有體會,“無論多忙,他都要親自指導我們的畢業論文,大到實驗設計,小到格式、標點都會一一批閱、修改?!?/div>

                          學生對專業感到困惑時,他循循善誘,鼓舞勉勵;學生生活遇到困難時,他竭盡全力幫助解決問題……說起馬教授,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水稻栽培研究專業的學生有說不完的話。在王賀正心里,馬均是嚴師,亦是慈父。當年,王賀正到四川農業大學讀博時,妻子沒工作,沒有當地戶口,孩子讀書也很困難。馬均了解到情況后,四處張羅幫忙聯系工作、聯系學校,為他解決了后顧之憂。如今,王賀正已成長為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牡丹學院)副院長。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眼下正值水稻收獲季節,田野間金黃一片。8月20日,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一臺臺水稻聯合收割機在永豐村高標準農田核心區忙碌作業,隆隆的機鳴聲在田間奏響了豐收的樂章。

                          “水稻品種‘晶兩優534’實收面積1.69畝,按照13.5%的水分含量計算,實際畝產達到780.2公斤?!甭犕晁拇ㄊ∞r科院作物研究所專家現場實測的產量數據,在現場觀察稻谷質量的馬均一下子放松了,“總書記十分關心我們的水稻產量情況,我們沒有辜負他的期望?!?/div>

                          “植株長得好不好、穗數多不多、穗子大不大……水稻的這些特性必須到田間地頭觀察?!睆?987年參加工作以來,巴蜀大地大部分糧食主產區的田間地頭、農家小院都留下了馬均的足跡,尤其是從水稻播種到收割的季節,馬均都會帶領團隊、帶著學生跑到水稻田里,記錄每個品種的生長情況。

                          “這是水稻栽培專業的特性決定的?!瘪R均說,農業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作為水稻栽培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如果腳上沒有點泥土,一定是不合格的?!耙驗闀纠锓N不出水稻,實驗室里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田間地頭才能種出水稻?!?/div>

                          2003年,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依托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重大專項等項目,在永豐村建立了核心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如今,該基地已是全省最大的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為科技成果熟化進行二次驗證改進的場所)。

                          “以前我們在學校研究,現在我們在基地研究?!瘪R均說,所有的農業技術必須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基地建在這里,技術研究和成果應用都在這里,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從研究到生產應用上的中間環節,研究成果也可迅速運用于生產,“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我的老師教育我的,我現在也是這樣教育我的學生?!?/div>

                          “馬均對工作抓得非常細,從水稻播種、移栽,到水肥管理、田間管理,每一個階段他都親力親為。他還常常把田間地頭當課堂,把稻株當教材,帶領年輕教師和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本科生一起,深入到稻田一線,看苗情、看長勢長相、看病蟲草情,實地觀察高產水稻生長發育規律,現場講解水稻生長特點,共同研究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彼拇ㄞr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水稻栽培研究團隊成員楊志遠副教授介紹,這些年,從這片基地里先后走出去4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現在他們都在從事水稻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成了各自領域的骨干、專家。

                          四川農業大學指導種植的水稻奏響了豐收樂章。供圖 / 崇州市融媒體中心

                          “做有溫度的教育者”

                          “馬教授,我把您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時的照片加裝了相框,給您寄過來了……”前不久,馬均接到永豐村一名種糧大戶的電話后,內心滿是感動,溫暖之情,久久不散。

                          事雖小,情可貴。真情的背后,與馬均數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有關。

                          農村走出來的馬均對農民有著天然的親切感,也十分了解農民看天吃飯的艱辛,早在與水稻結緣的時候,馬均就決心做個有溫度的教育者,把如何更好地滿足農民的生產需求、提高其生產積極性作為研究方向之一。

                          “才施這么一點肥,會不會影響產量?”“這些機器那么貴,到底有多大作用?”……馬均回憶說:“剛開始在眉山開展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及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時,感受到的是農民的懷疑和不信任?!?/div>

                          面對質疑,馬均用行動作答。每到農事各個關鍵時間節點,他都會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確保農民有問題能及時解決。特別是在水稻關鍵生育期,他每天要在田里待10 多個小時。經年累月在田間地頭工作,馬均的皮膚變得黝黑,村民們都笑言:“走到街上根本看不出是個教授,完全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div>

                          外表越來越像農民,內心也與農民越來越貼近?,F在,每當馬均和團隊去眉山時,總會有種糧大戶邀請他們到田地里去看一看,甚至盛情挽留他們吃一頓經他指導種出來的農家飯。農民們的樸實真摯感染著馬均,在他眼里,專家與農戶是因為這片土地而聯結在一起的“貼心朋友”,共同助力著水稻科研工作的推廣,“現在我們推廣新技術,他們都樂意接受,非常支持?!?/div>

                          種糧大戶王元威與馬均合作了20年,從300畝種到3000多畝。盡管前些年糧價比較低迷,他仍然堅持種糧?!拔覀兒苄湃务R教授,他給了我們很大的技術支持,加上全程機械化,產量和效益都得到了保障?!?/div>

                          為了提高種糧大戶的積極性,馬均所在的團隊還與當地政府合作,每年舉辦水稻“一優兩高”(優質、高產、高效)生產競賽活動,從品質、產量、效益、過程管理等方面進行評比,最高能獲得上萬元的獎金。第一屆只有24戶參加,到今年第七屆已有200余戶參加。

                          “我還向總書記匯報了這個生產競賽活動,總書記當時還追問,活動有哪些人參與?!闭劶按耸?,馬均的思緒回到了6月8日那天,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核心區示范的水稻新品種和生產新技術的情景。

                          馬均告訴記者,當看到總書記乘坐的車開進村子,他既激動又緊張。但與總書記交談之后,他緊張的心一下子就放松了?!翱倳浶Σ[瞇地看著我,一點架子都沒有,十分親切,向他匯報就像聊天一樣?!?/div>

                          “總書記肯定了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付出的艱辛努力和貢獻,這讓我備受感動和鼓舞?!瘪R均表示,下一步,他和團隊將在“優質、高產”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高效”,在全程機械化、綠色栽培、安全生產等方向上攻堅克難,解決農業科學技術從實驗室、試驗田到農民大田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稻谷有根,深扎泥土。一生與水稻打交道的馬均,已然將他的“根”深埋進莘莘學子和農民鄉親的心里。(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責編/馮雅可)

                          編輯:陳艾婧

                          黨建視點
                          關注我們

                          掃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1958-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社 版權所有
                          主辦單位:中國共產黨四川省委員會《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紅星路二段70號
                          ICP備案號:蜀ICP備14009601號-3  ? 1958- 中國共產黨四川省委員會《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社. 版權所有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川)字第02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51120190021   川公網安備 51010502010099號